早期宜興壺
所謂的早期壺大概指的是西元1985~1950年間宜興紫砂一廠所生產的茶壺,西元1950~1920年間通稱民初,1920至於更早,定義為清末壺
浙江宜興紫砂泥以石英、高嶺土、赤鐵礦和雲母為主,所以真正的黃龍山紫砂泥含有少量雲母,非常潤具透氣性佳的「雙氣孔結構」,全世界唯一好的泥料
中國宜興紫砂工藝一廠,建立於1958年,改制於1997~1998年,是中國唯一一間官方紫砂工藝廠,不僅用料純正,工藝正統,壺型美觀,更是宜興紫砂歷年系統中最正規的傳承,是玩藏紫砂者不得不認識以及深入了解的基礎。
紫砂一廠於1998年改制民營後,官方紫砂廠已不復存在,廠壺更是不復生產,雖是當年量產的商品壺,但泥正、型美、工藝有制,現今仍是紫砂玩家追求的平民收藏。
宜興一廠的泥料
一廠的泥料,是採統一煉製與分配,而每一批次的泥料會因產地、比例配製以及陳腐時間等因素,而有所不同
例如:70末至80中的黑星土(甲子泥/黑星砂)、70年代小紅泥、80初的年糕土、70末至80中的內紫外紅…等,均有其配制的時代因素特徵。
以黑星土來說,批次有好幾批,每一次批的泥料均不相同,泥色有深有淺、黑星有多有少,但只要識得一廠黑星的成因與特徵 ,再與廠外仿製的黑星料比對,應可多少有幾分心得,必竟泥料的配比不同。
但並非只靠認泥料,就能斷定為一廠壺,必竟一廠用泥至今仍存,這在宜興丁山也不是秘密,如果現今用一廠的存泥來燒製紫砂壺,只靠認泥,是否過於偏頗。
而且在於早期廠壺的泥料中,也存在不少誤區,例如泥料中存在雲母。在泥料中看到閃亮的雲母,代表是自然泥料,廠壺泥料中會有閃亮的雲母。其實在早期的一廠煉泥之中,是很仔細與用心的,煉泥的過程中會將泥料中的鐵與雲母去除,因此在越早期的廠壺中,是越看不見閃亮的雲母(80後多少會看的到一些);同時,由於鐵質已去除,因此也很少見到表面黑色的小圓凸點的鐵質溶出(很少不代表沒有);更別說是「飛釉」,廠壺的燒製都是放在「匣缽」之中,因此飛釉沾黏是不太可能的。
紫砂一廠的「窯」
龍窯—建廠開始到1963年底結束。(龍窯依山而起,用磚砌築成的斜坡式彎狀隧道,形狀就像所描述像長龍一樣,由松木燒窯柴燒,松木富含油脂,滋潤正在窯燒的紫砂器)
倒焰窯—1959年開始到1973年底。(倒焰窯以重油為燃料,火口在窯體兩側下方,其設計原理為將熱氣向下抽而均勻散佈於全窯,廢氣則由地下煙道由煙囪送出)
煤炭燒成的隧道窯—1974年1月1日開始到1977年。
重油燒成的隧道窯—1977年開始到紫砂廠國營歷史結束。(2002年因環保問題拆除)
我們常見的一廠商品壺,主要是70末之後,因此均屬於重油窯的時期,由於窯燒氣氛與現今所使用的瓦斯窯與電窯大不相同, 未泡養前較有溫潤、微油潤的氣氛,不會有過於光亮的情況,而現代的電窯的燒成泥色氣氛則是比較乾。但這些特徵在泡養過後,要分辨並不容易。也由於窯燒講就的是「氣氛」,也比較抽象一點,每個人的感受多少也有所不同,必需依靠多看多了解才能知道其中差異。
紫砂一廠的「工」
一廠陶手的養成,是由老藝人們集中授課教學,因此在紫砂壺的製作手法上均有其傳統故有脈絡,最多也只是差在個人細部的領悟不同,但從身筒製作、拍打、接泥、搪坯、修飾;以及壺蓋製作的鐵模、石膏模其細節修飾工法,氣孔鑽法等,其基礎技法都是差不多的,因此常會聽到有人說「這竹葉的貼法不是一廠的」或「這壺內的作工不是一廠的」,其原因這就是這個道理,光從一片竹葉的技法或製壺手法,就能分辨出是否為一廠陶手所製。當然,這些一廠的陶手現今仍然在製壺,其手法也是相同,所以不能從單方面來判定,「工法」只是其一,只是工法不對,那剩下的就也不用多看了。
此外,一廠的出水孔也是有一些型制規範的,壺友們不仿留意一下。無論是球孔、三四三的十孔、二三二的七孔、三四四三的十四孔,都是有規矩的,決不是拿起尖鑽亂捅一通;球孔多出現在80中之前,做為銷日之用,有固定車間在製作,都很漂亮的,後期球孔只有在港商訂製壺上見過,數量不多。
紫砂一廠的「形」
一廠的紫砂生產,主要以量為取向,因此在製作的工藝上以「搪坯」(或稱擋坯)為主,也就是依靠「模具」來進行生產。
紫砂壺生產的模具,在一廠均有一個專屬車間來專門負責生產與分配,這些模具的母模,均由老藝人製作後進行開模,因此一廠生產的紫砂壺,其「形制」都是大同小異的,大至壺體、壺蓋,小至花飾、竹葉,均有模具依憑,唯模具會損壞,損壞後就重新由模具車間分配,而每一時期製作母模的工藝師可能不同,在形制上可能會有差異,這也就成了生產先後斷代的依據,也就是同一時期所生產的紫砂壺,其形制必是相同的,唯部份細部修飾的手法依車間陶手的技術而有所不同。
在分辨的要點上,只需要拿同一時期相同壺型的紫砂廠壺來比對,很容易就能分辨。
《紫砂一廠的標籤》
關於紫砂一廠的標籤,是有一個大約的年代分界,當年用於紫砂商品出廠時的一個標示。由於標籤貼紙是可動性的,愛貼哪就貼哪,甚至當年出廠時直接不貼標,把整批標籤貼紙交給經銷商自己貼,這些未使用的貼紙後來也輾轉來到台灣,因此茶說鑑賞時,是不太認標籤,但是基於宜興紫砂工藝廠的歷史,還是得說明一下這些標籤貼紙大約的使用時間。
一、綠標。
年代:大約界於1977年~1982年。
說明:橢圓形狀的綠色標籤,上頭以英文寫著「MADE IN CHINA」,是紫砂工藝廠最早使用的標籤貼紙。
二、無標期。
年代:大約界於1983年~1987年。
說明:正確來說應該還是屬於綠標,可能因為港商訂製及產量變大的因素,所以出廠時沒在貼或沒空貼,直接把標籤貼紙交由經銷商自己貼,由於這期間出廠的商品沒貼標,經銷商也懶的貼,所以被稱為無標期。
三、白標期(方圓標)。
年代:大約界於1988年~1992年
說明:這時期有紙質和塑感較重的,與發色不同的方形標籤。上頭為「方圓牌」圖形標誌,下方寫著「方圓牌」簡體字,也有不懂簡體的人念做「萬國牌」,最下方則寫著「YIXING CHINA 紫砂」。
在這期間還有另外出現兩種紙標貼紙,分別是「MADE IN THAILAND」和「日本國旗」兩種標籤,這是為應因兩岸關係而改變的進口貼紙。
四、雷射標, 是宜興一廠最後使用的一種標籤,用到1997年一廠結束營業為止。
紫砂一廠紫砂壺鑑別
一、看顏色
純正紫砂的顏色,不論紫色、黃色、紅色或者是兩者之間的顏色都應有玉石般的韻味,其光質為黯然之光,象上了油一樣,越擦越潤,不能上臘,不能拋光,可參考老玉石的材質效果,材質越稀有、越有價值,因為資源有限。
二、聽聲音
紫砂壺是陶之上品,所以壺的聲音是陶的聲音。泡茶以後,聲音沙、啞、沉,不能象金屬聲或者瓷器那麼脆聲,聲音沙啞說明材質透氣性好,內部不結晶,能保持茶的香味,不易變味。
三、手感
紫砂壺的手感應具光滑圓潤、舒坦,雖有顆粒但很圓潤,紫砂顆粒一般以32目-60目為適宜,通過傳統手工加工,石磨碾粹的砂粉其手感和機器加工出來砂粉的手感是不同的。
四、養壺效果
好的紫砂,通過養壺泡茶少許,然後用於布乾擦就能看出啞光色質,油性很重,時間養的越長,色質越深沉,古樸,直至產生壺之靈氣,與人通性情。
段泥紫砂壺相較其他壺類來說具有一些突出特徵。段泥紫砂壺優質的特徵是紫泥顆粒不是很明顯。在本山綠泥里似乎只起了改變其顏色的作用。有層次,象玉石。段泥燒不出本山綠色,本山綠泥燒出是很嬌嫩的一種純純的黃顏色。段泥用於燒制陶罐行業。段泥所燒制的紫砂器,基於段泥,也會有變化,不但是在顏色方面,還有調砂等效果。
知道了段泥紫砂壺的特點,就更好鑑別是否為真正的紫砂早期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