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時興的潮汕功夫茶泡法

發佈於 2022-7-26

《傳統飲茶習俗》潮汕功夫茶

“泡茶”,是中國漢族茶文化中傳承的茶道之一

「工夫茶」,又稱作「功夫茶」,起源於宋代,在福建和潮汕地區大為盛行,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傳和發展。喝功夫茶是廣東潮汕人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了,飯後,或者客人來訪,好友相見,都是以一壺茶來陪襯,邊喝茶邊說話。

蘇軾有詩云:「閩中茶品天下高,傾身事茶不知勞」,可解釋為:福建中部的茶品質好,達到了天下的至高點,侍弄這樣的好茶,身體是愉悅不知疲倦的。

「功夫」二字有多重意思,一般指「費時」和「耗費精力」之意,由於泡功夫茶比較講究沏泡和品飲的學問,因而得名。功夫者,須在水、火、沖工三者求之。

潮汕泡法習慣壺與杯置於茶船,"茶船"是盛放茶壺的器具,也可用於盛接溢水及淋壺茶湯,溫燙茶杯

↘潮汕泡茶,習慣這樣擺放壺器,因為廣東喝的烏龍茶和普洱茶普遍需要高溫沖泡,所以先暖壺很重要避免泡不開影響味道
傾水至於壺身與茶船,同時也暖暖杯子和壺蓋。

清朝末期手工手繪青花杯具

從圈足即可看出端倪

早期底足(底部)是瓷器的唯一露胎之處,可以辨別胎土是否為手工胚製,杯緣無法似機器膜般工整正圓,圈足高,露胎之處可見手工痕跡,手繪青花山水,杯型大小為清朝時期潮汕喝茶杯器。

↘手工製,杯緣無法似機器膜般工整正圓

潮汕傳統功夫茶泡茶步驟

細部分析,不得不佩服泡茶步驟之講究

(1)暖壺:暖壺很重要避免茶葉泡不開影響味道

(2)傾水:同時也暖暖杯子和壺蓋

(3)投茶:
以條鎖型茶葉(安溪鐵觀音或武夷岩茶)茶葉量為壺的3/4
如果是臺灣球型烏龍茶大概1/4底部薄薄一層就好。

(4)去泡:又名刮蓋,將茶壺頂的茶泡和茶碎渣刮掉。

(5)沐壺:讓茶壺整體都維持高溫,包含茶壺蓋子也一樣。

(6)注茶:
又名出湯,不同茶泡出湯的時間都不一樣。
尤其是烏龍茶,第一泡要待茶球泡開才能出湯。

↘清時期老物件建窯白茶杯,圈足高,底露胎呈土黃色,杯身可見開片裂紋

清朝建窯茶杯/1970年代標準壺

↘早期清朝建窯茶杯,搭配1970年代-請飲中國烏龍茶的標準壺,視覺上很合襯。

↘知道這是甚麼嗎? 這是1970年代文革時期,從內地帶出國的早期老物件,需於海關方核可出境,杯內蠟印「鑑定字樣」

↘用古物的大碗作為茶船,也是別有一番復古的趣味

↘早期杯、碗瓷器類,多有彩繪、青花繪製的山水與吉祥字樣,此民間使用的大碗(亦可用作茶船)碗內有「福」字樣

了解100多年前的民間泡茶之講究,是不是也更增添了;泡茶器具搭配與泡茶步驟的儀式感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