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興紫砂壺泥料

發佈於 2022-3-16

宜興泥料的開採製程

紫砂壺是宜興紫砂器的代表,其製作歷經採礦、風化、粉碎、過篩、加水攪拌、時間的陳腐、成型、燒成等步驟

而宜興紫砂器能夠從明清一直興盛到現在,與其得天獨厚的原料是分不開的。

宜興本地陶土礦品種主要可以分為白泥、甲泥和嫩泥三大類,紫砂礦料產於甲泥的礦層之中

其中只有紫砂礦料被用來製作上等的紫砂壺,而其它種類的礦料只能用來製作日用陶缸、陶罐等。紫砂礦料又根據原料或燒成之後器物的顏色可細分為紫泥類、紅泥類、綠泥類。

紫砂於宜興主要分布在黃龍山、張渚、浙皖交界地區

紫砂於宜興丁蜀有「土」 此土深埋於地下八九米深的黃石岩,含鐵量高的團粒結構砂石

當地人叫它大紅袍或本山紅泥或雲泥層,其中紫泥類原料是紫砂礦料中產量最大、是最典型的原料

主要分布在黃龍山、張渚、浙皖交界地區

紫砂壺所用的原料統稱為紫砂泥,其原泥分為紫泥、紅泥和綠泥三種,地質特徵及成因基本與甲泥一致。

質地細膩柔韌,可塑性很強,滲透性良好,是一種品質極優的陶土。與它同類的還有大紅泥、烏泥、白泥、本山綠泥和墨綠泥,因此被人們稱為「五色土」。

這些陶土都深藏於岩石層下,雜於夾泥之中。出礦時呈岩石質地塊狀,經過攤場風化,成為豆粒顆狀,再經細磨,通過每平方厘米200多孔眼的羅絹鋼絲篩下粉末,加15%的水拌成生泥塊,再經多次捶打,使泥料壓縮黏韌,就成了可以用來制坯的紫砂泥。

紫砂泥內含的礦物製程產生世界唯有的「雙氣孔結構」

紫砂泥是以石英、高嶺土、赤鐵礦和雲母為主,所以真正的黃龍山紫砂泥含有少量雲母(銀星閃點),也會出現黑色斑點,黑色斑點是Fe或Mn等金屬化合物的聚合不容物。不出現這些特徵反而說明此原料不是正常練制的,而是用了泥漿沖砂法,或用其它含雲母少的礦源替代。

宜興黃龍山紫泥類原料中石英尺寸適中、分布均勻,可使得黃龍山紫砂器外觀有稍微突出的砂質感。此外,也只有宜興黃龍山紫泥類原料中可以觀察到粘土團粒,燒成之後可形成「雙重氣孔」結構,正是這種結構使得紫砂器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及茶後留香的品質

泥料區分

泥料可區分為

(1)清水泥:清水泥是一種不加化工原料的煉泥方法,礦料風化粉碎後只加清水煉製成泥統稱清水泥。

(2)黃龍山紫砂泥包括紫泥、綠泥及紅泥三種,統稱紫砂泥。黃龍山礦源細分為:紫泥、底槽清、紅皮龍、白皮龍、本山綠泥、紅麻子、白麻子、烏泥等,是煉製清水泥的最好原料。

(3)其中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,礦體呈薄層狀、透鏡狀,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,穩定性差,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、紫紅色,並帶有淺綠色斑點;燒後外觀顏色則呈紫色、紫棕色、紫黑色。

紫泥是生產各種紫砂陶器最主要的泥料。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,故有"泥中泥"之 稱。

(團山泥,則是紫泥和綠泥混雜共生一起的泥料。)

綠泥,綠泥產量不多,泥質較嫩,耐火力也比紫泥為低,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塗料,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 更為多彩。

紅泥,是位於嫩泥和礦層底部的泥料,礦形瑣碎,需經手工挑選。周高起云:「石黃泥,出趙莊山,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,陶乃變硃砂色」。由於紅泥不利獨自成陶,通常用作器表化妝土。

清水泥,該泥為純的紫泥礦直接陳腐加工成熟泥(紫砂生礦泥外觀為石塊,成片狀結構,經露天堆存自然風化一段時間後,能分解成黃豆般大小的顆粒。用機械加工粉碎成所需的細度,加水調和揉練,便成『熟泥』。),我們稱之“普泥”,為較常用之泥料;窯溫:1160~1180度。收縮比:約11%。

產地: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口本色泥。泥性:乾濕易掌握,穩定性高,黏性合理,成型較易。陳泥須回煉,否則易生黑邊、花泥。

特點:泥色醇和爾雅,文人氣息濃厚,大小件作品皆可展現紫砂風華;易與使用者產生共鳴,為明初陶手最喜使用之泥料之一。

沖茗特性:使用日久愈呈紅潤包漿泡茶易上手,親和力佳,溫度掌握簡單,可輕鬆沖茗,泡養日久愈加紅潤朴拙,古穆端莊。

朱泥是大家爭論比較多的泥種。其實我們只要牢牢把握住“顆粒質感以及透氣”這兩特性,就很容易區分。所謂的“無朱不皺”是對朱泥的誤解,只要看一些歷史作品,就不難發現,歷史上許多朱泥作品並不是這樣的。關鍵還是選礦和煉製的方法,礦選好,煉製方法得當,在加製作者對朱泥泥性把握,就不會產生“無朱不皺”的現象。
朱泥中的鐵質是完全正常的。因為朱泥含鐵很高,燒成溫度稍高,就會有鐵質析出,出現鐵熔點。

好的朱泥壺泡養以後有"透感".表面顆粒感也比較豐富.斷面結構也成雙重氣孔.在燒成溫度正常下透氣性也比較好.

朱泥燒制後呈硃砂色、硃砂紫、海棠紅等,熟泥收縮變形較大,非常細膩,收縮率高達30%,成品率較低,適宜做小品。
 

挑選宜興紫砂壺 點選連結